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的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被称为“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谥号“忠武侯”。《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与他相关的故事有:孔明借东风、空城计。诫,意思是劝勉,书即书信。

二、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淫慢(yín);遂(suì);淡泊(bó);时驰(chí);穷庐(lú)

三、解释

⑴君子之行

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行:(品行,操守)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⑶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⑷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⑸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⑹遂成枯落

遂:(于是,就);      枯落:(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⑺无以广才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广才:(增长才干)

⑻将复何及

复:(又);      及:(赶得上)

四、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五、理解探究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A.非淡薄无以明志B.非宁静无以至远C.淫慢则不能厉精D.险躁则不能治性

A项,薄—泊。B项,至—致。C项,厉—励。

2、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应分别在“淡泊”和“宁静”后断开,因为强调的是“淡泊”和“宁静”。

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

A.卒中往往语  B.非淡泊无以明志  C.先帝知臣谨慎D.静以修身

4、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5、本文作者主要从修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作者认为要想成功就不能淫慢,不能险躁。

6、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本文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

8、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答:淡泊、立志、惜时。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11、请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12、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示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六、中考真题

14、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言家事(诸葛亮)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无以广才(增长)无以致远(达到)悉仰于官(全,都)及卒,如其所言(死)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划两处)

成都有桑八百株

答案:成都/有桑/八百株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译:孩子和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

(4)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将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清廉的智慧:高风亮节,不谋私利。从《言家事》中看出,身为蜀国丞相,他却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死后身无余财。

②教育的智慧:“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可见诸葛亮不为子弟积累物质财富,而是教导他们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学习的智慧:“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教导子弟立志求学,增长自己的才干。

(乙文翻译: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刘禅上表说:“(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有十五顷薄田,孩子和兄弟的穿衣吃饭,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平日的衣服食物,全靠公家的俸禄,没有做其他的事情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样,我死的时候,在内不会有多余的绸布,在外不会有多余的钱财来辜负陛下。”到(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归纳

年中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世说新语》两则(解析版)

英语天天背人教版新目标英语7年级上册starterunit1单词

英语单词天天背人教版新目标英语Goforit7年级上册unit1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