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空蝶鞍病理与临床特点

  空蝶鞍(emptysella,ES)为鞍上池脑脊液经鞍隔缺损突入鞍内所致,其边缘见蛛网膜,残留的垂体受压、紧贴鞍底。ES的病因不明,原发性者可能为鞍隔先天性较大缺损使鞍上池脑脊液下疝,由于脑脊液不断搏动,病变逐渐增大,蝶鞍相应逐渐扩大,但分隔蝶窦与蝶鞍的骨板仍保持完整;继发性者见于手术(经蝶鞍手术)、溴隐亭治疗后、放疗、垂体卒中、下丘脑神经组织坏死等;另外,大多数Sheehan综合征患者合并本病。体质指数(BMI)较大为本病危险因素。ES的发病率不详,据统计,颅脑MR检查时的发现率为5%~10%。本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40~50岁多见,女性约为男性4倍。临床上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但原发性ES可合并内分泌紊乱,称为空蝶鞍综合征,如高泌乳素血症(约1/5)、腺垂体功能减退(5%)、生长素缺乏(4%)及身材矮小,肥胖患者易出现脑脊液漏(80%);偶因视交叉下移导致视觉障碍;其他症状包括高血压、颅内压增高、抽搐、意识障碍等。轻症者无需治疗,内分泌紊乱者采用激素替代与溴隐亭治疗,其他症状明显的患者需行手术制作人工鞍隔、松解视神经、脑脊液漏处脑膜修补、脑脊液引流等。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与形态:蝶鞍扩大,垂体缩小,垂体柄后移并下移、深达鞍底,严重病例可见第三脑室前部及视交叉向下进入鞍内;

  ②CT平扫表现为鞍内脑脊液密度影,多方位重组或直接冠状位扫描显示垂体变扁、贴附于鞍底,甚至消失,鞍底骨质菲薄;

  ③MRI:鞍内T1低信号及T2高信号,FLAIR上完全抑制为低信号,DWI无扩散受限;

  ④CT与MR增强扫描无强化,但有助于显示受压的垂体及垂体柄;

  ⑤原发疾病征象如垂体肿瘤残留、出血等。

简要病史

A

B

C

D

例1,男,36岁。左下肢无力麻木5年。

A

B

例2,女,54岁。头痛数月。CT与MRI所见

  例1,T1WI(图1A),鞍内低信号(箭)。T2WI(图1B),病变为均匀高信号。FLAIR(图1C),鞍内病变为低信号(箭)。矢状位T2WI(图1D),蝶鞍轻度增大,前后径14mm,鞍内充满高信号(箭),垂体柄后移,垂体受压、贴附于鞍底。

  例2,T2WI(图2A),鞍内高信号,内见垂体柄(箭)。矢状位T1WI(图2B),鞍内低信号,垂体明显变薄、紧贴鞍底(箭)。

最后诊断

均为空蝶鞍。

鉴别诊断

  ①原发性颅内压增高,合并空蝶鞍,但视神经鞘扩张、脑室及脑池缩小;

  ②梗阻性脑积水等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可见第三脑室前下部扩大并疝入鞍内;

  ③鞍上蛛网膜囊肿,蝶鞍扩大的同时见骨质受压,矢状位T2WI显示第三脑室受压及抬高;

  ④脑膜型脑猪囊尾蚴病,见于本病流行区,有鞍区结构受压移位,可合并脑实质小囊+头节或钙化等病变;

  ⑤Rathke裂囊肿,位于鞍上或鞍内,密度及信号与囊内蛋白及胆固醇结晶有关,可高于脑脊液,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轻微囊壁强化,位于鞍内者可见鞍隔上抬;

  ⑥鞍上池下疝,为先天性异常或变异,MR显示鞍上池与鞍内脑脊液信号相连,垂体柄牵拉变细;

  ⑦鞍区表皮样囊肿,常见于偏中线区,T1信号稍高于脑脊液,FLAIR及DWI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部分可见边缘强化。

简要讨论

  一般认为空蝶鞍为病理性改变,常伴症状,CT与MR均可显示蝶鞍扩大、鞍内脑脊液密度及信号影,影像学可显示原发疾病征象。MRI为本病首选检查,以矢状位成像最佳。但仅根据影像学常难以与鞍上池下疝鉴别。

打卡“精选日记”即将超过篇欢迎加入打卡学习

让你养成每天学习的好习惯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