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土方法 http://m.39.net/pf/a_4577572.html

本报记者孟庆伟北京报道

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援几内亚半年来,不断取得开创成果。

“最近又做了几个开创性手术。”10月27日,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医院(以下简称“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张国滨高兴地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就在几天前,由他主刀成功完成了几内亚第一台单额小骨瓣脑部无牵拉技术切除累及双侧前额叶巨大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

据了解,“无牵拉技术”是一种新的微创手术理念,相较于一般的显微手术,“无牵拉技术”不使用脑压板,仅利用脑组织的重力作用,暴露肿瘤,其优势在于对脑组织的损伤最小,而难度在于对术者显微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更高。

“即便在国内,医院也并不多。”张国滨说。

神经外科是医院的特色学科之一,医疗队也为神经外科提供了强有力的专家保障。据记者了解,执行医疗援非任务半年来,张国滨领衔的神经外科团队发挥学科优势,已开创多项几内亚医学史上的纪录:第一台脑部肿瘤卒中显微镜下病变切除手术、第一台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第一台儿童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手术、第一台术中超声辅助下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手术……

就在几内亚时间8月1日,一台多学科协作摘除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大医院成功完成,相当于四分之一大脑大小、最大直径约12厘米的肿瘤在术中超声辅助下被完整切除,且有效避免了侧支循环静脉及局部皮层回流静脉损伤,整个手术历时6个小时。

张国滨是医疗队唯一一名神经外科主刀医生,这意味着面对难度极大的手术时,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手术技能,还要有强大的意志力。

“18个月的援非工作,我的使命就是尽自己所能帮助几内亚当地患者解除病痛,将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努力促进中几两国的友谊长存。”张国滨对记者说。

卫生健康状况较为薄弱的非洲,是我国医疗援外的“主战场”。自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援外医疗已走过59个春秋,为受援国家培养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其中,几内亚作为中国第一个建交的非洲国家,中国医疗援几历程也有54年之久。

张国滨所在的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于年3月4日赴几,执行为期18个月的援非任务。医疗队由22名队员组成,包括一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一名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卫生管理顾问,以及20名来自医院的医护人员等。

如今,援非任务已过三分之一,在几内亚缺医少械的情况下,医疗队发扬中国援外医疗精神,不断攻坚克难,各学科援助成果丰硕。

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郭伟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半年来,医疗队在神经外科、心内科、超声科、血管外科等领域开创了多项几内亚医学史上的第一。同时,中医院学科建设也颇有成效,其中,导管室、神经医学中心、外科等学科的援建和急诊科的建章立制等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多学科协作成功摘除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

医院初次见到34岁的几内亚患者Martin时,张国滨和其几内亚同事都感到非常惊讶,患者右额顶部有一个巨大肿瘤,十余年来渐进性增大。

“患者脑部肿瘤几乎快占了四分之一个大脑的大小,最大直径大概有12cm,一个成人的手掌都包不过来。”张国滨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中国的医疗条件下,脑部肿瘤生长到如此大的程度,还是很少见的。

图1:左为颅脑CT提示右额顶矢状窦旁脑膜瘤,肿瘤侵蚀破坏颅骨向外生长。右为几内亚患者Martin。受访者供图

由于几内亚医疗水平有限,当地医生曾建议Martin去欧洲就医,但由于家境贫寒,多年来他一直没能去国外手术。

中国援几医疗队的到来,以及医疗队在几内亚第一台脑部肿瘤卒中显微镜下病变切除手术的成功,让Martin有了试一试的信心。

当地神经外科医生Souare教授在接诊了Martin后,就联系了张国滨。多年的临床经验让张国滨很快就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评估:需要检查后尽快住院手术切除肿瘤。

在患者完善了颅脑CT后,张国滨考虑患者系右额顶矢状窦旁脑膜瘤,肿瘤侵蚀颅骨向外生长,建议患者术前行颅脑MRV(头颅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检查,了解肿瘤与矢状窦的关系,以进一步在术前评估手术风险及制定手术方案。

然而,手术的第一个挑战就来了,Martin无法支付昂贵的MRV检查费用。这意味着,主刀医生在术前无法了解矢状窦是否通畅。

“这台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即便在国内也属于四级手术(手术分级中的最高级),手术难点在于肿瘤非常大,最大直径有12cm,肿瘤侵蚀颅骨、矢状窦和脑组织,因此出血会非常凶猛,矢状窦又是大脑血流回流的主干道,其通畅与否决定手术难度。”张国滨告诉记者。

在和队友们讨论病例的时候,医疗队超声科的顾秀娟主任提议,可以运用术中探头检测矢状窦通畅情况以及周边血管代偿情况。这不仅能提前帮助主刀医生预判血管情况,尽可能确保术中安全切除肿瘤,还可以为患者最大程度地节省医疗费用。

而对医疗队来说,这也是将术中超声技术在几内亚开展起来并推广下去的一个契机。

手术定在年8月1日这天进行。手术团队进行了充分准备和评估,麻醉科主任李学斌、器械护士赵钰、法语翻译潘红洲这几位最默契的搭档让主刀医生张国滨感到非常心安。

张国滨是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中唯一一名神经外科医生,挑战与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在他看来,这台手术医院,也是一台难度极大的手术。而在几内亚这种医疗条件落后的地方,要完成这么一台高难度手术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手术技术,还需要有十足的勇气和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决心。

手术过程中,护士赵钰不仅要配合主刀医生手术,也需医院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手把手的外科护理教学。术中还出现了氧气突然中断的意外,经验丰富的李学斌冷静地组织大家沉着应对。

顾秀娟通过术中超声评估患者肿瘤血供及矢状窦通畅情况后发现,手术的难度和大家此前预判的一样,由于患者Martin的肿瘤生长时间较长,肿瘤已经将硬膜、中1/3矢状窦、颅骨完全侵蚀,肿瘤和毗邻的功能区皮层粘连明显,局部皮层回流静脉及代偿性的侧支循环静脉被肿瘤包绕,肿瘤血运极其丰富。

图2:医疗队超声科顾秀娟主任(右二)正进行术中超声检查辅助评估肿瘤血供及矢状窦通畅情况,提前发现中1/3矢状窦肿瘤浸润闭塞,毗邻有代偿性的侧支循环静脉被肿瘤包绕。受访者供图

虽然手术难度非比寻常,但术中超声的探查结果给手术团队提供了重要参考。

“术中最大难点就是切除肿瘤的同时,需要保护好被肿瘤包裹的回流静脉,其次就是要保护好被肿瘤侵蚀的脑组织,因为这个部位正好是大脑内的运动区所在,一旦损伤,患者将会出现左半边肢体瘫痪。”张国滨说。

最终,在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多学科协作下,医院Cherif医师的配合下,历时6个小时,这台巨大的矢状窦脑膜瘤手术顺利完成,肿瘤在显微镜下被完整切除,且有效避免了侧支循环静脉及局部皮层回流静脉损伤。

术后,在台下参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Souare教授对张国滨医生精湛、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赞不绝口,称多学科协作模式让几方受益匪浅。

“谢谢你们,最棒的中国医生!”Souare教授不禁多次向医疗队的医生们竖起大拇指。

图3:神经外科张国滨主任亲自为患者摆体位上头架(左上);手术室器械护医院的年轻神经外科医生Sylla进行手把手护理教学(右上);医院副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Souare带领科室的医生及医学生在台下观摩天坛神外张国滨主任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左下);手术历时6小时,顺利结束,中几双方医护人员合影留念(右下)。受访者供图

目前,距离Martin手术已过去了两个多月。张国滨告诉记者,患者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动,术后一周就出院了,目前恢复得和正常人没有区别,已经开始工作挣钱了。

图4:患者Martin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激动地竖起大拇指为中国援非医疗队的精湛技术点赞。左为中国第29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张国滨。受访者供图

不断取得开创性成果

在为Martin解除病痛的同时,这台手术也创造了两项几内亚神经外科史上的纪录:首次显微镜下行矢状窦脑膜瘤全切除手术;首次应用术中超声辅助探查肿瘤血供及矢状窦通畅情况。

但成果还远不止这些。记者了解到,在援助几内亚的半年中,仅神经外科领域,张国滨团队还成功完成了第一台脑部肿瘤卒中显微镜下病变切除手术、第一台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第一台儿童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手术和第一台单额小骨瓣脑部无牵拉技术切除累及双侧前额叶巨大前颅窝底脑膜瘤手术等,并在几内亚医药耗材缺乏的情况下首次采用自体大腿筋膜替代重建修补硬脑膜。

图5:张国滨等完成几内亚第一台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颅脑MRI提示巨大垂体腺瘤。受访者供图

图6:张国滨等完成几内亚第一台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术后中几双方医护人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图7:垂体瘤术后第一天,患者自觉视力较术前有改善,没有明显多饮多尿等并发症,兴奋地从床上坐起,为中国援非医疗队精湛的手术技术及高尚的医德点赞。受访者供图

在张国滨看来,医疗队开创性的工作对几内亚神经外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以前当地医生因不会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而排斥使用显微镜,有脑部凸面肿瘤就采用肉眼下挖除肿瘤,但这种手术方式不仅不能彻底切除肿瘤,还会造成严重的脑组织损伤。通过这几次显微镜下切除脑部肿瘤的手术,不仅能让当地医生意识到显微手术的重要性,显微手术更加微创,术后患者恢复更快;还能意识到,在显微镜下能更清晰地直视脑组织的显微结构,能更好地保护脑组织,减少并发症。”张国滨表示,此次术中超声的运用,也能给患者节省更多的经费,很适合在几内亚这类欠发达国家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动几内亚显微手术的开展,中国医疗队向医院捐赠了手术显微镜,目前,这是全几内亚唯一的手术显微镜。

“当地的神经外科手术水平相当于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援几这半年来,我帮助他们做了多台脑部肿瘤的显微手术,也让他们的神经外科迈入了显微新时代。”张国滨说。

这台难度非比寻常的手术,让几内亚当地医生见识到了医院神经外科的技术水平。

此后,医院,脑部肿瘤患者接踵而至,当地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更加有信心接诊这类病例,因为他们相信,有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专家,能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类高难度手术。

张国滨告诉记者,医疗队赴几内亚半年以来,他已经接诊神经外科患者上百例,大部分是颅脑外伤、脊柱外伤、脑出血、垂体瘤、脑膜瘤以及婴幼儿脑积水的患者。其中,张国滨主刀了十余台高难度的脑部肿瘤、颅脑外伤和脑出血病例的手术,其他难度不大的30余例手术则是他在手术台下指导当地神经外科医生完成。

据了解,医院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建树早已享誉中外。医院是世界三大神经外科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是医院特有的学科优势,帮助当地把神经疾病中心建设好,也成为此次医疗队援几的重要任务之一。

据记者了解,神经科学是我国援助几内亚的一个重点学科,经过多年接力援助,目前医院的神经外科是几内亚最好的神经外科,全几内亚一共仅有三位神经外科教授,其中一位就医院。

实际上,神经外科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成果,只是此次中国医疗援助几内亚的一个缩影。

郭伟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援几内亚以来,医疗队创造了多个临床诊疗第一次,包括气管镜临床应用、动静脉瘘手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CTA(CT下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心脏介入手术等。

不仅如此,医疗队还开展了大量具有特色的临床诊疗,包括脑电图、多学科配合如神外术中超声、腹腔镜阑尾切除、神外术后需取腿部组织修补硬膜、腹腔巨大肿瘤泌尿外科放置输尿管支架等。

几内亚是我国第一个建交的非洲国家。截至目前,中国医疗援助几内亚已走过50余年历史,一批批医疗队接力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为续写中非友谊作出新的努力与贡献。

“授人以渔”

身处异国他乡,对第一次赴几内亚的22名医疗队队员来说,生活是全新的,困难也是全新的。

几内亚是传染病多发的国家,比如疟疾、伤寒、新冠肺炎、埃博拉等。为了避免罹患这类疾病,医疗队队员的行医院和驻地宿舍两点一线。此外,当地的环境气候和国内不同,刚来的时候队员们水土不服,皮肤过敏疾病多发。

但与生活中的困难相比,医疗队在工作中经历的挑战更大。

由于几内亚整体的医疗环境和经济条件都与我国有较大差异,包括医疗资源也比较匮乏,不仅缺乏高水平的医生,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成为摆在医疗队面前最首要的困难。

张国滨告诉记者,当地的医疗器械条件落后,很多重要手术器械缺乏,给诊疗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有时候,医疗队也会寻找可以相对替代的类似器械。”

医院作为医疗队坚强的大后方,给予了重要支持。据了解,医院向当地捐赠了一些手术器械,比如鼻窥镜、动脉瘤夹持器等。

郭伟也告诉记者,在几内亚,不是什么耗材都可以买得到。当耗材缺失的时候,作为医疗队队长要想办法找到耗材,甚至要找人捐赠。

据了解,经过医疗队的协调努力,有在几内亚的中资机构为医院捐赠了一台急救车。

由于几内亚的医疗水平整体欠发达,当地医生对部分疾病可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甚至会影响手术操作。

张国滨就亲身经历过。“比如一个脑积水的手术,当地医生和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存在问题,他们的手术操作是错误的,但并没有认识到,还把这些错误的操作教授给他们的学生。后来我看到后,通过给他们做PPT讲课以及亲自手术示范讲解,最后他们终于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也改变了他们的传统观念。”张国滨回忆说。

而另外一个挑战就是语言沟通障碍。据了解,几内亚官方语言是法语,本国会说英语的人非常少。在远赴几内亚之前,医疗队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5个月的法语。

“由于无法准确、流畅地把我对疾病的建议传递给当地医生,就只能用短暂学习过的粗浅的法语以及翻译器进行翻译交流,并主要依靠医疗队的法语翻译潘红洲,基本也都能让当地医生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张国滨说。

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也是影响医生诊疗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几内亚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在他们的观点里,脑部是不能打开手术的,有了疾病他们首先找的是各种当地的偏方,或者会认为这是神明的决定而姑息观察。这样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当地神经外科医学的发展。

为帮助人们改变观念,张国滨想了很多办法。“我会详细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疾病的特点,还拿出一些我在国内做过的类似疾病的手术图片和患者术后恢复的图片给他们看,让他们认识到脑部疾病可以通过手术解决,后来患者也渐渐有信心接受手术治疗。”张国滨说。

宗教信仰对就医行为的影响是普遍的。郭伟向记者表示,鉴于当地的经济水平、宗教观念等因素,面对疾病人们往往是一种“过度松弛”的状态,急诊也急不起来,急诊量并不算很大,学科也有待发展。

在我国,显微外科手术开展得非常广泛,尤其是神经外科领域。但在几内亚,即便是该国医疗水平顶尖的医院,当地的神经外科医生也很少接受过显微培训。

这带来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在手术中,几乎没有当地医生可以配合张国滨的操作。

“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我一个人来完成整台手术的显微操作,同时由一样来自医院的手术室护士赵钰进行显微器械的传递以及麻醉科李学斌主任的患者麻醉管理,然后术后通过跟他们一起复习手术视频,来培训他们如何在显微镜下当好一个助手,配合主刀医生。”张国滨告诉记者,他准备举办显微培训班,帮助当地医生提高显微操作技术。

如今,援几内亚的任务已过三分之一,虽然医疗队的工作充满挑战,但党和国家的嘱托、“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和医院的光荣传统,一直在鞭策着队员们赓续前行。

“18个月的援非工作,我的使命就是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几内亚当地患者解除病痛,将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努力促进中几两国的友谊长存。”张国滨说,接下来他的工作重点就是继续帮助当地神经外科完成各种高难度的神经外科手术,举办中非神经外科论坛和显微培训班,以提高当地神经外科诊疗水平。

“心中的那道光‘关怀、帮助、治愈’,能让大家获得满满的职业幸福感。”张国滨说。

(编辑:郝成校对:彭玉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