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回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学组回医药脑病科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回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年)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回医证候诊断

1.脑经湿阻,湿痰根源证:偏身瘫软不用,伴肢体麻木,甚则感觉完全丧失,口舌㖞斜,少气懒言,纳差,自汗,面色萎黄,或偏侧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侧肢体浮肿。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涩或脉细。

2.肝胃痰热,瘀血根源证:言语謇涩或失语,舌强,口舌㖞斜,口角流涎,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舌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二、治疗方案

(一)回医药内服方药

1.脑经湿阻,湿痰根源证:

治法:醒脑化痰,芳香通络。

方药:《回回药方》马主里宰木呢方加减。

天仙子,温肭脐(海狗肾),肉桂,法而夫荣(大戟),荜拨,甘松,干姜,咱法开(栀子花叶)、鸡血藤、钩藤、白术、茯苓、陈皮、石决明、天麻、牛膝、丹参、当归、忍冬藤、炙甘草。

上药混合、研末为散剂,开水冲服,每次6g,日3次。

2.肝胃痰热,瘀血根源证:

治法:清肝泻胃,通脑醒神。

方药:《回回药方》哈必法而非荣方加减。

沙黑迷罕咱里(药西瓜油)阿里浑(伞菌)法而非荣(大戟)撒吉别弩只(阿魏脂)安息香、芦荟、牛膝、地龙、夏枯草、夜交藤、石决明、山桅子、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地龙、大黄、玄参、麦冬等。

上药混合、研末为散剂,开水冲服,每次6g,日3次。

(二)回医药特色外治法

1.回医药脑经针刺法

1.5寸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医用手套、弯盘。

(1)解释;

(2)测量血压、脉搏;

(3)选择头部腧穴:

脑经湿阻,湿痰根源证:选择健侧头皮部百会至曲鬓线、耳尖至率谷线;

肝胃痰热,瘀血根源证:选择健侧头皮部率谷至曲鬓线;

(4)常规消毒皮肤,选穴进针操作:

将针斜刺入百会透至曲鬓头皮下,高速提插次后留针30分钟;或将针斜刺入率谷透至曲鬓头皮下,高速提插次后留针30分钟;

操作中询问患者感觉;

(5)针毕,取针并记录,无菌棉签按压针孔片刻,核对针数。

2.回医药滴鼻疗法

沉香、皂角、川芎、水蛭等

取上药各等份研成散剂,用香油浸泡7天(药、油比为1∶1),取其上渍液,消毒后装瓶冷藏备用。

配制好的滴鼻药液、滴管、棉签、铺巾、弯盘。

(1)解释;

(2)测量血压、脉搏;

(3)清除鼻内分泌物;

(4)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后仰,使下颌略向上,颈部弯曲,准备棉球及药液,用左手食指轻轻按压双侧鼻翼后部于鼻中隔贴近,使鼻孔呈“凹”形小窝,然后分别向双侧鼻孔内滴入药液约1ml,用食指固定不动螺旋式轻轻按压2~3秒,使药液充分作用于鼻粘膜;

(5)观察记录: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情,询问患者感觉。

(1)操作时检查滴管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痕或锐刺;

(2)操作时动作轻柔,注意观察病情。

3.回医药药氧吸入疗法

阿魏、芸香、苏合香、檀香、丁香、甘松、石菖蒲、葛根、安息香、沉香、薄荷等18味,

取上药各等份研成细末,每2g用无纺布包裹制成20mm×10mm大小的矩形药芯,消毒灭菌,备用。

1.解释;

2.测量血压、脉搏;

3.将回医药药氧药芯按规定,小心放置于呼吸面罩的镶药盒;

4.连接氧气装置,仔细检查管道密闭性,将氧气流量设至1~2L/min;

5.患者取仰卧位,将面罩遮住口鼻,平稳吸气后,稍停片刻,以利药物有效成分吸收,以鼻呼气,缓慢吐出;

6.观察记录: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情,询问患者感觉。

4.回医药香药疗法

苏合香、丁香、藿香、檀香、砂仁、薄荷等。

取上药各等份研成散剂,每10g装一药芯,药芯用丝绵夹层制成20cm×10cm大小的矩形药枕芯,药枕芯装进用无纺布制成的25cm×15cm大小的袋状包裹里,外用医用薄膜密封,紫外线照射、消毒灭菌,储藏备用。

密封药袋、铺巾、弯盘。

(1)解释;

(2)测量血压、脉搏;

(3)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后仰,使下颌略向上,项部略首曲悬空,铺巾平放于枕下;

(4)打开并去掉药袋外面之密封薄膜,将药枕袋横放于患者之项部,紧贴项部之皮肤;留置时间为1~2小时;

(5)观察记录: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情,询问患者感觉。

(1)操作时检查药枕袋是否密封完好,有无撕裂或破损;

(2)操作时动作轻柔,注意观察病情。

5.回医药穴位敷贴法

阿魏2茴香1元胡1白芥子2

制剂方法:上比例为末成极细粉(>80目),紫外线照射灭菌,鲜生姜适量榨汁调制成膏状,或制成豌豆大丸剂,编号、密闭,冷藏备用。

敷贴药丸若干枚、消毒液、镊子、医用胶布、弯盘。

(1)解释;

(2)测量血压、脉搏;

(3)辨证选穴:

脑经湿阻,湿痰根源证:选风府、风池、申脉;

肝胃痰热,瘀血根源证:选合谷、云门、肩井;

(4)局部穴位皮肤消毒,将丸药直接贴敷于穴位上,外以适当大小之医用橡皮膏固定;每次贴敷1至2小时;

(5)观察记录: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情,询问患者感觉。

(1)敷贴反应:局部出现灼热、瘙痒、潮红、丘疹、水疱者属正常反应,停药即可恢复;少数患者若出现低热、局部糜烂等局部过敏反应时,应停药、对症处理即可;

(2)敷贴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海鲜、蛋、奶、酒等肥甘厚味之品;

(3)对瘢痕、过敏体质者禁用或慎用。

6.回医耳穴压贴法

王不留行耳豆版,棉球,消毒碘伏、75%酒精等。

(1)患者端坐,暴露头一侧面耳部;

(2)医者先用碘伏和酒精棉球擦洗患者耳廓皮肤进行消毒;继而用右手按摩、揉搓患者的耳廓,从耳垂到耳尖部自下而上,耳廓背面从耳尖到耳垂部自上而下反复按摩3-5次,使耳部有发热感为度;

(3)选耳穴:

a脑经湿阻,湿痰根源证:选脑点、垂体、枕、上肢、下肢等;

b肝胃痰热,瘀血根源证:选舌、皮质下、垂体、枕等;

(4)对压法:医者取下耳豆1枚,置于食指指腹,黏贴面朝上,依次对准耳穴位点直接黏贴;再用食、拇指置于患者耳廓的正面和背面,相对使劲压迫贴于耳穴上的豆丸,至患者出现沉、重、胀、痛感;

(5)将全部耳穴如法对压完毕后,嘱患者照此压法,每天每穴按压5~10次;

(6)两耳交替贴压耳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回医证候学评价:通过《脑中风病回医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回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食欲等;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或日常生活的依赖性。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脑中风病回医辨证诊断标准》、NISS量表、Barthel指数等进行评价。

2.入院15-20天:可选用《脑中风病回医辨证诊断标准》、NISS量表、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等进行评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