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卒中流行分布区域广泛,医疗体系复杂多样,卒中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地区的卒中中心亟需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提高卒中救治和管理水平。因此,《中国医学论坛报》与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合作,设立“优秀卒中中心经验谈”栏目。本期邀请医院徐安定教授和医院吉训明教授分享他们中心的成功经验。

建立院前院内绿色通道,

注重卒中溶栓团队建设

——医院卒中中心

经验介绍

医院徐安定

徐安定,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医院副院长兼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培训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临床规范诊疗和医疗质量控制专家组专家。参与系列中国脑血管病指南/专家共识制定。公开发表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32篇。

本院长期以来高度重视脑血管病的团队和学术建设。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派多人到德国柏林卒中中心进修学习。年正式成立卒中单元;年12月开始全面建设院内卒中绿色通道;年开始将卒中绿色通道建设纳入医务部质控指标,长期坚持对疑似卒中患者从急诊开始实时监测和反馈;每周固定时间执行卒中单元病例汇报制度;年成立脑血管病中心;以国内外先进卒中中心为楷模,全面实施综合卒中中心的建设。年,将原血管介入科的神经介入团队正式纳入到脑血管病中心下的神经内外科,加强与临床一线的密切合作;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年开始实施与广州天河区医联体的建设,利用远程医疗,医院纳入到本院卒中急救体系建设中。

医院医院首个优势发展学科,本中心具有所有综合卒中中心的硬件条件,能开展所有先进技术手段,包括24小时/7天随时待命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静脉溶栓团队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动脉溶栓、取栓、支架、球囊等复合手术平台,卒中康复团队,卒中专科护理团队,专职研究助理等。

建立院前院内卒中绿色通道,不断完善院内溶栓流程

卒中急救的关键是:早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并激活卒中团队;建立区域性卒中急救体系(如卒中中心区域网络)和高效转运体系;高效的院内卒中急救组织化管理。

建立卒中绿色通道分院前和院内。院前建立疑似卒中患者早期识别急救系统和区域性卒中急救体系,使区域内不同卒中中心患者能够快速转运;院内除了领导和职能部门的重视和各兄弟科室高效协同作战,还需持续进行质量监督和改进。以指南为蓝本,医院特点,呼吁卒中中心建立医务部为首、神经内科主导,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乃至挂号、收费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卒中绿色通道。

缩短溶栓开始时间(DNT)首先基于绿色通道的建立和维护,其次医院特点,找出阻碍因素。

在疑似卒中患者接诊时就进行溶栓知情同意谈话、第一时间进行影像学检查、溶栓提前至急诊或影像科是缩短DNT的关键。

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中国国情的中国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院内流程再造(PROMISE-CHINA)研究已经停止纳入患者,进入数据整理和分析阶段。从34家中心纳入的近例患者的初步结果看,按照PROMISE-CHINA方案实施院内流程再造,可明显提高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率至62%,明显缩短DNT,其中DNT60分钟比例达到43%。该研究结果正式公布后,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

制定卒中诊治规范,注重溶栓团队建设

首先,建立书面的规范化卒中诊治标准手册并不断更新;其次,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培训。设立脑血管病患者管理分级权限:初级为基本脑血管病患者管理权,二级为卒中静脉溶栓决策权,三级为卒中危重症和血管内再通管理指挥权。新团队成员无论学历和职称,必须通过脑血管病中心书面考试,才能获得独立接诊卒中患者初级权限;在临床工作一年以上并具备一定溶栓经验,经过考试授予卒中静脉溶栓决策权。卒中危重症和血管内再通管理指挥权则授予以脑血管病为主攻方向的高级职称人员。值班三线医师如果为非脑血管病高级职称人员,则直接越过该值班医生,由中心认定的人员具体临场指导。

在临床卒中患者管理中,采取激励政策并建立规范化卒中诊治流程。实施以医疗小组为单位的静脉溶栓/早期再通的竞赛等。在科研中,对发表SCI论文、获得各类基金的团队成员,在医院和科室层面予以激励。

基于救治需要,形成多学科多区域合作

——医院卒中中心

经验介绍

医院吉训明

吉训明,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副院长、北京市脑血管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科委脑血管病首席专家、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院——医院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中方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理事。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获发明专利、使用新型专利授权7项,成果转化2项。

本院卒中中心针对卒中基本救治特点,形成多学科合作团队,多学科合作形成统一机制,基于患者救治需要建立标准流程。时间方面,处于卒中不同阶段的患者,入院后进入不同流程,减少患者院内误诊时间。空间调配方面,患者在急诊室完成评估、用药,病情稳定后再回到病房。

机制和体制方面,因为卒中救治特点,医院有相应考核和激励机制,当出现患者不理解,或有纠纷或摩擦时,医院勇于承担责任,这样医务人员就能够以患者救治为首要目的,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人员方面,医院专业救治人员24小时待命。此外,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形成良好转诊关系,有足够空床,急诊患者入院后能够保证收住院。

卒中急救的5个要素

卒中救治的关键要素有5点:第一,对公众进行教育,让患者知道自己是不是卒中,在发生卒中第一时间打急救电话;第二,对急救中心人员进行规范培训,使其能第一时间判断患者是不是卒中,如果是卒中就送到医院去救治,而非就近救治;第三,医院有真正绿色的卒中中心,患者呼叫或以后,医院能与医院之间建立良好沟通,让急救人员、设备到位,使患者在1小时内完成所有检查,不是开始输液而是开始溶栓,这是关键;第四,有手术团队,包括影像科、麻醉科、介入科、神经科医生,形成综合团队,对静脉溶栓效果可能不确切的患者紧急实施微创手术,把血栓抽吸出来,第一时间恢复血管再通,保障患者预后;第五,有机整合多学科科室,从院前宣传到院内急诊抢救,再到康复及随访,形成闭合链,使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同时预防脑卒中的复发,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死亡。

急救中心医务团队协同完成救治任务

医院作为国家第一批高级急救医学中心,目前已经完全按照卒中救治的关键要素建立救治流程,成立了宣武卒中急救中心。该急救中心包括急救医生、急诊医生、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影像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康复科医生、重症监护室医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团队,各个团队人员在不同时间点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团队之间有良好协调。

医院管理部门重视,由门诊部直接负责流程管理,每周进行质量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评估。从患者进入急诊到开始用药,80%患者在60分钟内能完成溶栓,80%患者在90分钟内能完成造影,并进行手术治疗。

建立远程卒中急救网络,提高溶栓率

远程卒中中心的建立基于我国溶栓率低的现状。我国卒中患者致残率和复发率高,死亡率是美国的4~5倍。主要问题是急诊卒中救治不规范,90%患者医院接受救治。溶栓一般在患者发病后3个小时内,不超过4.5小时,当转诊来不及时,通过远程的医院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溶栓。一方医院医生进行培训,医院把握标准,帮助其进行急救,使医院掌握溶栓规范,更多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提高我国卒中溶栓比例,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医院致力于建立远程卒中诊疗的国家标准,一方面将标准进行落实实施,建立省级、市级远程卒中中心,一直辐射到医院,使全国更多患者接受溶栓。另外,还可通过网络不断为全国范围内的卒中中心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卒中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和研究工作,提高我国卒中救治效率。

本版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年12月3日C8版









































白癜风治疗方法最好
昆明好的白癜风医院